發表文章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推薦文

圖片
因為某種美好的機緣,收到商周出版編輯的邀請,詢問我是否同意推薦《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一書。 其實就哲學專業領域上,我只對波娃與鄂蘭這兩位哲學家有著非常初淺的認識,對於韋伊與蘭德兩位哲學家,更是一無所知。但是,仔細看過編輯提供的書籍檔案後,我非常喜歡作者述說四位女性哲學人故事的方式,讓我更認識這四位女性哲人,不再只是哲學課程中教授的抽象哲學理論,而是理論背後的哲人生命經驗以及哲思實踐歷程。 四位女性哲學家面對黑暗年代,活出她們的哲學。我們現今面臨全球疫情的衝擊,也有我們的時代挑戰,如何活出我們的哲學?能不能也激盪出火花呢? 同為女性、同樣具有哲學背景,讓希望能透過哲學諮商來實踐哲學的我,深有所感。 因此我願意推薦本書,也寫了一段推薦文字。 謝謝這個機緣,讓我有機會看到我原本沒想過會去閱讀的這本書!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 作者:沃弗朗.艾倫伯格(Wolfram Eilenberg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04 https://www.cite.com.tw/book?id=90780

《哲學是什麼?哲學諮商是什麼?》心理IPO節目專訪

圖片
  認識 夢湘 是在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 哲學諮商師培訓課程中, 她是一位很認真、努力又體貼、溫暖的人。 在學會培訓的上課與實習之中,台中、台北兩地交通往返,不僅完成培訓更順利通過哲學諮商師認證考核,當期取得哲學諮商師認證。可見她的認真與努力。 與她的相處過程,無論是督導過程中看到她對於案主的觀察與理解,回應的仔細與溫柔,或是與她對談生命的歷程與想法,都能感受她的體貼與關懷。 很高興有機會跟夢湘在她在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用心製作的新廣播節目:《心理IPO》中對話,介紹我所認識的哲學與哲學諮商。 《哲學是什麼?哲學諮商是什麼?》    哲學諮商督導 哲學諮商師 李惠美 : 『讓生活更趨向自己想望的美好🌟    讓自己向自己的生命經驗學習💖』 哲學~ 是一個愛智者,追尋智慧的過程,是一個熱愛智慧的人。 本緣於好奇,對於理性絕對原理原則的追尋,或是推論本質的尋找。 哲學諮商~ 透過哲學對話、思考交流。 哲學諮商師,陪伴人生發生問題的來談者,去澄清思考概念和確定價值觀,結果是要幫助他能夠明確地說出:「這是我要的!」。 然後,他可以帶著自己發現的思考和價值觀,繼續往前走。也可能會有一個,對於他自己人生的新看法,看法不同,行動就會不一樣。 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 FM97.5 心理IPO節目  主持人  周夢湘 專訪1: 哲學是什麼? 我如何進入哲學的世界?  專訪2: 哲學諮商是什麼? 心理IPO節目介紹 一個陪伴聽眾,自我叩問、觀照、成長的節目。 I是Inquire 叩問、P是Philosophy 哲學、O是Observation 觀照。 在心理IPO節目中,以哲學的沈思與書寫的澄淨, 鋪疊出應對生活困惑、找到生命意義的生活哲學。 世界的多變難料,生活的高壓憂躁, 現代人如何面對:心緒低落、生活失衡、生命飄搖?⋯⋯ 我是誰? 我要做什麼? 我該如何生活下去?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種種人生的疑問,是生命故事不斷復刻的生活情節。 深度多角的哲學思維,生命書寫的探索叩問, 為參與的聽眾,提供解開心理糾結,梳理思考誤謬的方法和學理。 IC 之音竹科廣播電台FM97.5 星期五AM 7:30 心理IPO 

巴特(2006.06.15-2018.02.14)

圖片
巴特(2006.06.15-2018.02.14) 謹依此文紀念及感謝巴特一生貼心的陪伴,並記錄巴特堅強抗癌的歷程。同時感謝這一路走來,支持、鼓勵與協助的諸位醫師以及親朋好友們。 當初,認養巴特是希望能找一隻貓咪來陪伴我養的第一隻貓咪「雪球」(Snowball),2007年6月網路上看到巴特的認養資訊: http://www.nekomansion.net/blog/archives/1160 , http://blog.sina.com.tw/catjill/article.php?pbgid=33268&entryid=514006   一眼就讓我覺得他是雪球的弟弟,而我也非常幸運的能帶他回家一起跟雪球作伴,並繼續用「巴特」(Butter)這個名字作為他的正式藝名,畢竟他真的是隻奶油小貓,帥氣得不得了。 巴特像是一隻身體裡住著狗靈魂的非典型貓咪,非常親人。每次回家一開大門,他會一邊呼喚我一邊跑向迎接。我走到哪裡,他都要跟在身旁,跟前跟後,一副好奇寶寶的樣子。有包裹寄來,還會一起監督開箱驗貨,有時等不及,甚至幫忙用嘴開箱,紙箱都被他咬出洞來。就連朋友來訪,他也毫不怕生,不會躲起來,而是一起招呼坐陪,但他給摸可不太給抱,仍然保有屬於貓咪的高貴距離。 他從小就是一隻活動力很強的貓咪,腿腳非常有力,喜歡跳到高處俯瞰,後來應該是不滿足家中櫃子的高度,連樓層挑高的天花板都被他突破,看他在天花板向下望的怡然態度,真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在家中,他是老大,早上是他負責叫我起床餵飯,除了喵叫,有時還會動用貓拳、貓牙,務必要達成目的,讓我乖乖爬起。而有時連貓砂都不埋,讓我或是家中另一隻貓忍不住散發的味道,乖乖去幫他埋便便。他不僅個性像個大爺,連坐姿都像大爺,那大喇喇、甚至瞇著眼在沙發上打瞌睡的樣子,可愛爆表。 雪球因病過世後,不僅我捨不得,巴特也非常不習慣,因為他不只黏人,他也黏貓,非常需要陪伴。有時我外出,一關上大門,他在門內大聲叫喚的聲音,讓人不捨。因此後來領養了朋友拾獲的「布迪」(Bread)來當巴特的弟弟,一起作伴,布迪小時候非常頑皮,但他黏貓不黏人,所以天天跟在巴特尾巴後面,把巴特的尾巴當逗貓棒,巴特也好脾氣的耐著性子甩著尾巴讓他玩,非常有意思。 巴特愛說話、愛呼嚕,表達力很強,我在家

當他無法「放下」時,哲學諮商如何做?

圖片
朋友在FB上分享一個故事,有一位從年輕到中年都在照顧臥病母親的朋友,在母親走後,孩子出生,但又發現孩子先天發育有問題......他因此認定自己一生就是在承擔背負,注定的悲慘。他的朋友安慰他,勸他要「放下」,但都無法幫助到他,甚至讓他感覺是在說風涼話......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哲學諮商如何做? 我從學習哲學諮商所得到的,就是我們往往對於所遭遇的問題思考過於主觀與簡化。但其實可能我們並沒有真正的思考與理解當事人的問題。 當我們說「放下」時, 是不是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對於「他」所遭遇問題的「答案」,所以,你會說「放下吧!」。似乎「放下」問題就能解決「他的問題」了。 但是,這是這位朋友真正遭遇的問題嗎? 問題的根源是因為「他」「不放下」嗎?你是希望「他」「放下什麼」呢?「他」是「不願意放下」?還是「不能放下」呢? 因此,或許一個簡單的「放下」的好心建言,無法幫助他,甚至被他感覺是在說風涼話。 另一方面來說,他「認為自己一生就是在承擔背負,注定的悲慘」。這就是他所遭遇的問題根源嗎?還是,這是「他自己認定的」問題根源呢?他是如何思考與面對這個問題的呢?有沒有其他看待此問題的可能性呢? 哲學諮商在此,並不是無視每個人個別情況的不同,直接提供一個普遍的解答。而是,透過哲學式的對話與傾聽,探究處在這種境遇下的受苦的人,他所遭遇的問題根源或本質是什麼、理解他是如何思考他所遭遇的問題,進而一起探尋對他而言,具有可能性、可為性且適切的解答。 我們或許可以黎建球老師的哲學諮商CISA法,作為進行哲學式對話的引導程序: 第一階段:C 覺察問題(Consciousness),當事人所覺知的問題是什麼?是否可以擴大覺察問題的範圍與面向?; 第二階段:I 洞見根源(Insight),探詢問題的本質與根源,當事人的價值與目的是什麼?; 第三階段:S 靈動反詰(Spiritual Moving),如何幫助當事人的進行生命躍昇與轉念?; 第四階段:A 超昇現況(Ascend),當事人可以如何發展與成長?可以如何突破限制、提升境界? 當然,這種哲學諮商對話的程序,是哲學諮商師作為進行哲學式對話的一種引導步驟方法,但是,這其實也可以作為個人面對問題,進行哲學式內在自我對話的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遭逢的問題與困境過於艱鉅,只能感受到當下自己強烈的情緒

我盡責,因此,我憂慮!?【書評】伊利特.科恩,《你是盡責憂慮者嗎?別再杞人憂天,找回平靜人生》

圖片
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因科技文明的進步,享受文明便利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與農耕社會生活不同的挑戰,人們因科技工具的進步,能搜尋到大量的資訊,似乎更能掌握與發展自己的人生;但相對地,我們似乎也因資訊量的爆炸,而陷入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之中,無法輕易做出判斷與選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相對穩定、線性發展、容易預期未來的單純生活型態,似乎也離現代人越來越遠,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對於未來不確定、不能掌控的焦慮之中,產生極大的壓力與問題。上述問題,似乎是常常被指出的現代文明通病,而回歸田園、返璞歸真,也是常常被提出來的解決之道,但其實問題並不並如此單純,也無法如此輕易解決。 在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對於未來的普遍不確定感與焦慮之中,本書作者伊利特.科恩直指一種我們習而不察的思考謬誤:「盡責憂慮」(Dutiful Worry)。這種憂慮因為包裹著一層道德感糖衣,往往被視為是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因此是種品德高尚的情感,犧牲、受苦甚至成為必需接受之惡。但在科恩的分析下,這其實是種「杞人憂天」之「憂」,是種不必要的憂慮,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製造更多人生的問題。科恩指出,這種強迫式的思考方式,往往成為人不自覺的習慣,將憂慮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認為在道德上是義不容辭,不憂慮反而產生愧疚感,認為不盡責。因此,這種「盡責憂慮」跟其他憂慮比較起來,極少被處理。但受憂慮之苦就能成為好人、或至少不成為不負責任的壞人,這是種不合理的推論。但我們捫心自問,這種謬誤,在尊崇並肯定聖賢憂患意識的儒家文化中,可以說是種普遍的思考模式,似乎也是我們給予自身的道德義務。但儒家文化圈的諸國在幸福感調查中,常常排名落後,或許這種思考謬誤就是成因之一。科恩認為:「有些人終其一生無法領悟,他們不幸福的關鍵,其實在於他們扭曲的思考方式。他們依賴某些思考習慣作出人生選擇,並且毫不質疑這些習慣,也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思考方式都是不合理的。」(頁35) 科恩因此希望這種以處理思考謬誤,來協助人們解決問題,追求幸福,他創立「邏輯基礎療法」(Logic-based Therapy),幫助人覺察行為、情緒背後的邏輯推理問題,並提出對應的哲學解藥。本書即是一本極佳的邏輯基礎療法入門書,我們可以藉此一窺邏輯基礎療法的精要。他的方式就是一種哲學諮商的助人方式。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哲學的印象,總是認為

讓人心疼的盡責憂慮者【譯者序】伊利特.科恩,《你是盡責憂慮者嗎?別再杞人憂天,找回平靜人生》

圖片
當關愛的家人、朋友正陷入困境、或有可能遭遇危險時,我們很自然地會擔心與憂慮,希望能做些什麼以解除這種困境或避免這些危險。孟子在<公孫丑篇>中即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當人突然看見有別人家的小孩子要掉入井裡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理反應,想要伸出援手。這是人性、也是人之常理。 更何況如果那個即將掉入井裡的是自己的小孩,相信除了驚恐的情緒反應之外,更會馬上衝向前去拉自己小孩一把。畢竟,身為父母,怎麼能袖手旁觀,眼睜睜看著孩子遭受危難。這不僅違反父母親的天性,也可能難以通過自己內心的譴責,甚至遭到親朋鄰里間的指點批評。因為,不伸手救援的父母,似乎愧對作為一個父母親的職責。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衝上前去拉小孩一把」的行動,似乎是當時父母或是任何人直覺反應會想去做的、有能力做到的、也應該是立即可見救援成效所採取的行為。但是,如果不是呢?如果目前就診醫院的醫師告知,你那罹患重病的孩子,他們還在找出病因、也還沒找出立即有效的治療方法時,你會不會想要轉院,尋求其他名醫,並願意付出一切代價,想找出最好的方法,幫助孩子恢復健康?但很多時候,現實的情況就是沒辦法馬上找到那種最好、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那接下來能怎麼做?該如何做?怎麼做最好?」往往就會是盤旋在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念頭,也往往會想找到最佳的解決良方。當我們陷入這種對於未來沒有明確且完美解答的問題時,伴隨而生的通常就是焦慮或是憂慮的情緒。更進一步演變成如果不會憂慮,似乎就顯得自己對不起小孩,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盡父母親的職責;不只如此,更認為那同樣扮演父母角色的另一半,也得一起憂慮才行,因此,會譴責另一半沒有像自己一樣盡責,要他一起陷入深深的愧疚感漩渦之中,無法自拔;也或許更會視這種受苦為必要的犧牲與奉獻。不得不說,這樣的人日子過得辛苦,也令人心疼。但一定得如此受苦嗎? 科恩教授在本書中所談的,就是這種「接下來要做什麼」的憂慮,這種憂慮跟個人想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起這角色的責任有關。換句話說,是一個想善盡自己職責,承擔起責任的人,擔心沒做好而產生的憂慮情緒反應,也因這種憂慮陷入困境而受苦。 因此在翻譯時,為了能更好的傳達上述的意涵,經過一番思量與編輯的討論,將「dutiful worry」譯為「盡責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