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心疼的盡責憂慮者【譯者序】伊利特.科恩,《你是盡責憂慮者嗎?別再杞人憂天,找回平靜人生》



當關愛的家人、朋友正陷入困境、或有可能遭遇危險時,我們很自然地會擔心與憂慮,希望能做些什麼以解除這種困境或避免這些危險。孟子在<公孫丑篇>中即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當人突然看見有別人家的小孩子要掉入井裡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理反應,想要伸出援手。這是人性、也是人之常理。

更何況如果那個即將掉入井裡的是自己的小孩,相信除了驚恐的情緒反應之外,更會馬上衝向前去拉自己小孩一把。畢竟,身為父母,怎麼能袖手旁觀,眼睜睜看著孩子遭受危難。這不僅違反父母親的天性,也可能難以通過自己內心的譴責,甚至遭到親朋鄰里間的指點批評。因為,不伸手救援的父母,似乎愧對作為一個父母親的職責。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衝上前去拉小孩一把」的行動,似乎是當時父母或是任何人直覺反應會想去做的、有能力做到的、也應該是立即可見救援成效所採取的行為。但是,如果不是呢?如果目前就診醫院的醫師告知,你那罹患重病的孩子,他們還在找出病因、也還沒找出立即有效的治療方法時,你會不會想要轉院,尋求其他名醫,並願意付出一切代價,想找出最好的方法,幫助孩子恢復健康?但很多時候,現實的情況就是沒辦法馬上找到那種最好、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那接下來能怎麼做?該如何做?怎麼做最好?」往往就會是盤旋在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念頭,也往往會想找到最佳的解決良方。當我們陷入這種對於未來沒有明確且完美解答的問題時,伴隨而生的通常就是焦慮或是憂慮的情緒。更進一步演變成如果不會憂慮,似乎就顯得自己對不起小孩,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盡父母親的職責;不只如此,更認為那同樣扮演父母角色的另一半,也得一起憂慮才行,因此,會譴責另一半沒有像自己一樣盡責,要他一起陷入深深的愧疚感漩渦之中,無法自拔;也或許更會視這種受苦為必要的犧牲與奉獻。不得不說,這樣的人日子過得辛苦,也令人心疼。但一定得如此受苦嗎?

科恩教授在本書中所談的,就是這種「接下來要做什麼」的憂慮,這種憂慮跟個人想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起這角色的責任有關。換句話說,是一個想善盡自己職責,承擔起責任的人,擔心沒做好而產生的憂慮情緒反應,也因這種憂慮陷入困境而受苦。

因此在翻譯時,為了能更好的傳達上述的意涵,經過一番思量與編輯的討論,將「dutiful worry」譯為「盡責憂慮」。

聽起來,這種情緒上的受苦,似乎是一種必要之惡與犧牲,因為在犧牲的同時,似乎也盡了道義責任,雖受苦也能感到某種安慰。但科恩教授指出這種看似合理的情緒苦果,其實是包裹在道德感糖衣底下的一種思考謬誤,也就是一種不良的思考習慣,我們很容易因為這種不良的推論習慣,而陷入憂慮的泥淖,動彈不得。在此,科恩教授並不是說,人不應該有或是不會有憂慮的情緒,而是若因這種憂慮的情緒,讓人陷入思緒、能量的空轉虛耗,不但沒辦法真正的面對與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家人之間關係緊張等其他更多的問題,這樣的「盡責憂慮」就是一種謬誤,需要去面對與處理。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同情因想盡責而受憂慮之苦的人,但正因這種憂慮情緒的產生源於一連串我們習而不察的推論謬誤,若能找出這種思考謬誤,就能進一步改正與解決這種情緒上的受苦問題。

艾比科蒂塔斯(Epictetus)即認為:「困擾人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們對於事件的看法!」哲學諮商正是採取這種以理性來理解並處理情緒或是行為問題背後的思考,透過對話以協助當事人解決問題的路徑。科恩教授即從找出人行為、情緒背後的邏輯思考模式出發,創立了邏輯基礎療法(Logic-based Therapy)。

在本書中,他透過提出錯誤思考的典型樣式,協助我們找出造成盡責憂慮的邏輯推論謬誤,再循序漸進地帶領我們反駁謬誤,找出哲學解藥,並透過習題,提出行為處方,協助我們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與德行。這是一本極佳的自助工具書,也是邏輯基礎療法的入門書,推介給有心了解哲學諮商、或是願意試著以哲學諮商的模式來解決問題的讀者。

             The Dutiful Worrier: How to Stop Compulsive Worry without Feeling Guilty

作者:伊利特.科恩(Elliot Cohen)
譯者:李惠美
書系:Holistic 094
定價:350 元
頁數:232 頁
出版日期:2015 年 04 月 10 日
ISBN:978986357026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是什麼?哲學諮商是什麼?》心理IPO節目專訪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推薦文

當他無法「放下」時,哲學諮商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