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盡責,因此,我憂慮!?【書評】伊利特.科恩,《你是盡責憂慮者嗎?別再杞人憂天,找回平靜人生》
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因科技文明的進步,享受文明便利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與農耕社會生活不同的挑戰,人們因科技工具的進步,能搜尋到大量的資訊,似乎更能掌握與發展自己的人生;但相對地,我們似乎也因資訊量的爆炸,而陷入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之中,無法輕易做出判斷與選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相對穩定、線性發展、容易預期未來的單純生活型態,似乎也離現代人越來越遠,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對於未來不確定、不能掌控的焦慮之中,產生極大的壓力與問題。上述問題,似乎是常常被指出的現代文明通病,而回歸田園、返璞歸真,也是常常被提出來的解決之道,但其實問題並不並如此單純,也無法如此輕易解決。
在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對於未來的普遍不確定感與焦慮之中,本書作者伊利特.科恩直指一種我們習而不察的思考謬誤:「盡責憂慮」(Dutiful Worry)。這種憂慮因為包裹著一層道德感糖衣,往往被視為是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因此是種品德高尚的情感,犧牲、受苦甚至成為必需接受之惡。但在科恩的分析下,這其實是種「杞人憂天」之「憂」,是種不必要的憂慮,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製造更多人生的問題。科恩指出,這種強迫式的思考方式,往往成為人不自覺的習慣,將憂慮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認為在道德上是義不容辭,不憂慮反而產生愧疚感,認為不盡責。因此,這種「盡責憂慮」跟其他憂慮比較起來,極少被處理。但受憂慮之苦就能成為好人、或至少不成為不負責任的壞人,這是種不合理的推論。但我們捫心自問,這種謬誤,在尊崇並肯定聖賢憂患意識的儒家文化中,可以說是種普遍的思考模式,似乎也是我們給予自身的道德義務。但儒家文化圈的諸國在幸福感調查中,常常排名落後,或許這種思考謬誤就是成因之一。科恩認為:「有些人終其一生無法領悟,他們不幸福的關鍵,其實在於他們扭曲的思考方式。他們依賴某些思考習慣作出人生選擇,並且毫不質疑這些習慣,也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思考方式都是不合理的。」(頁35)
科恩因此希望這種以處理思考謬誤,來協助人們解決問題,追求幸福,他創立「邏輯基礎療法」(Logic-based Therapy),幫助人覺察行為、情緒背後的邏輯推理問題,並提出對應的哲學解藥。本書即是一本極佳的邏輯基礎療法入門書,我們可以藉此一窺邏輯基礎療法的精要。他的方式就是一種哲學諮商的助人方式。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哲學的印象,總是認為是種玄之又玄、無法理解的深奧學問,似乎很有道理,但應該與自己的生活無關。因此,哲學諮商要能達到助人的目的,如何將哲學理論轉化成讓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並接受做為解決問題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科恩這本書即展現其轉化的功力,運用哲學的邏輯推理、倫理學等作為分析與解決謬誤之理論依據,並輔以具體的案例說明,在焦慮母親(頁31-32)、失婚媽媽(頁43-44)、自我要求高的護理師(頁150-151)等等的故事中,我們能感同身受案主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痛苦,也從他細緻的分析闡述中,理解其中的喪失掌控焦慮、自我責怪、職責完美主義等三大思考謬誤,進而反身自省。更進一步,他在每一階段安排不同但前後呼應的習題,讓我們有所依循,可以自行演練與操作。本書因此也是一本極佳的自助指導手冊。
理解問題,了解謬誤之後,並不代表問題解決,還需要輔以「理性解藥」,真正從根本解決問題,科恩提出了兩大類的理性解藥:認知解藥以及行為解藥。可以說,他以哲學思考作為認知解藥的重要寶庫,而行為解藥則是依據認知解藥以及個人所處的特殊境遇而設計的行為計畫。在此,我們亦可以覺察科恩深受理情行為療派(REBT, Rational -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的影響,但這並非科恩理論援引的停止之處,我們亦可觀察他持續深化,以亞里斯多德的德行論為基礎,鼓勵我們以培養德行為指導方針,對治盡責憂慮的思考謬誤,養成良好的思考與道德習慣。
在第二到第八章,科恩一步步從辨認盡責憂慮的錯誤推理、反駁謬誤、採取合乎理性的方式、運用意志力停止憂慮等四步驟,帶領我們克服盡責憂慮。
一般的書籍可能至此已經到了結論。但科恩在隨後的「做出道德抉擇」這章,指出盡責憂慮其實是我們試圖以不合理的模式,完美地解決道德問題,但這世上沒有完美的答案,道德決策需要的是選擇的智慧,別人無法替你自己作出決定。科恩以其多年臨床倫理醫療顧問的背景,提出五項指導方針,幫助我們更合理的作出有建設性的決定。其中,做出有益、尊重和關懷的決定,就是以倫理學的效益原則、尊重人格的原則以及關懷倫理的原則,作為我們權衡道德決策的判斷依據。同時,他也提醒我們,即使做出理性的道德抉擇,仍有可能感到遺憾,若能正確理解道德決策的本質,我們或許比較能夠在這不完美的世界做出較合理的決定,不因錯誤的道德愧疚所苦,真正活出有價值的生活。
除了對於道德決策、價值取捨的深入理解外,另一方面,科恩也教導我們分辨「主動積極的思考」與「兩難式的思考」兩種思維模式,這其實也是人產生憂慮的另一個根源。如前面的道德決策所述,我們會遭遇到倫理的「兩難情境」,也就是選擇之後,各有利弊,難以取捨,因此需要做出道德抉擇。但「兩難式思考」是指人在面對選擇的情境下,只看到選擇之後都會造成的不想要後果,因此陷入搖擺不定、猶豫不決的思考狀態中。的確,兩難情境會造成兩難式的思考,但如果只是陷入思考中,是無助於兩難問題的解決。而我們如果無論做什麼都只看到不想要的缺點,就能很輕易的創造出兩難困境來。因此,科恩要我們避免陷入兩難式思考之中,而要針對問題尋找答案,也就是所謂「主動積極的思考」,為了作出決定找出應用的方法,思考各種情境選項的利弊與風險,權衡取捨得失,選定較適宜方案。因此,科恩教導我們以問題解決模式為架構發展出的「主動積極思考五步驟」而行動。換句話說,就是採取真正解決問題的行動,而非僅以憂慮為對應行為。
可以說,科恩本書雖在協助人處理盡責憂慮這個思考謬誤,同時他也從這個思考謬誤,看到人們在面對道德抉擇的困境與兩難式的思考模式,提出具體的因應方法。最後,科恩提醒我們,克服盡責憂慮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即使知道盡責憂慮是不理性的,但在試圖停止憂慮時,仍極易陷入愧疚感中。這是因為理智上接受,但情緒上的感知尚未接納,進入一種認知失調的狀況。若發現自己遭遇此種情況,請不要氣餒,而是我們開始辨識出自己思考或行為上的不理性,意味著我們正在改變,正是練習讓自己的情緒感知與理智感知一致,朝向合乎理性之路邁進的最好時機。
本書是科恩以其邏輯基礎療法為根基,針對他獨特標訂出的思考謬誤:「盡責憂慮」,而寫作出的哲學諮商自助工具書。推薦對於哲學諮商、邏輯基礎療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叫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The New Rational Therapy: Thinking Your Way to Serenity, Success, and Profound Happiness)、《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透過理性力量療癒自我》(What Would Aristotle Do? Self-Control through the Power of Reason)、《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gic-based therapy: Integrat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into Psychotherapy》、《Logic-Based Therapy and Everyday Emotions: A Case-Base Approach》等書。我們可以從中觀察科恩結合邏輯批判思考、哲學理論與理情行為療法諮商專業發展而成的獨特助人方法。
The Dutiful Worrier: How to Stop Compulsive Worry without Feeling Guilty
作者:伊利特.科恩(Elliot Cohen)
譯者:李惠美
書系:Holistic 094
定價:350 元
頁數:232 頁
出版日期:2015 年 04 月 10 日
ISBN:9789863570264
作者:伊利特.科恩(Elliot Cohen)
譯者:李惠美
書系:Holistic 094
定價:350 元
頁數:232 頁
出版日期:2015 年 04 月 10 日
ISBN:9789863570264
本文刊於 2017.01 哲學與文化 第45卷第1期
留言
張貼留言